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从约2.5亿年前到6 550万年前。中生代从时间上被分为3个跨度: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在中生代开始的时候,今天地球的各大板块是连在一起的一块超大陆——泛大陆。白垩纪时期出现了披着盔甲吃草的三角龙、吃树木嫩叶的鸭嘴龙和巨大的食肉类暴龙——雷克斯。侏罗纪时期大陆板块分离,各板块出现不同种群的恐龙,巨型食草类恐龙进入森林和被青草覆盖的陆地。三叠纪时期世界上出现用后腿走路的最早的小恐龙,泛大陆被分成了几块并漂移到不
同地方。
查看更多《男孩冒险书(少儿绘图版)》
恐龙生存在中生代,中生代的年代为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开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前后横跨1.8亿年。中生代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纪:
三叠纪(Triassic):2亿5100万年前到1亿9960万年前。
侏罗纪(Jurassic):1亿9960万年前到1亿4550万年前。
白垩纪(Cretaceous):1亿4550万年前到6550万年前。
扩展信息
对于恐龙的灭绝,有这些说法:
1.气候变化理论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骤变,气温急剧下降,导致大气含氧量下降,恐龙无法生存。也有人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也没有温暖的器官,无法适应地球温度的下降,被冻死。
2.物种斗争理论
在恐龙时代末期,出现了之一批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动物是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缺乏这种小动物的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
3、大陆漂移说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时代,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即“泛古陆”。由于地壳的变化,这块大陆在侏罗纪发生分裂和漂移,最终导致环境和气候发生变化,恐龙灭绝。
4.地磁变化理论
现代生物学证明,某些生物的死亡与磁场有关。当地球磁场发生变化时,对磁场更敏感的生物可能会灭绝。由此推断,恐龙的灭绝可能与地球磁场的变化有关。
5、被子植物中毒学说
恐龙时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含有裸子植物中没有的毒素。巨大的恐龙胃口很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过度堆积。被毒死了。食肉动物吃了毒肉也会中毒致死。
6、酸雨
白垩纪末期可能发生了强酸雨,溶解了土壤中__的锶等微量元素。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摄入锶,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死亡。
7.陨石撞击理论
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有一个叫做希克苏鲁伯陨石坑的陨石坑。它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有什么关系?答案就隐藏在这层白色的岩石中。
这层岩石被地质学家称为K-T界线,即白垩纪-第三纪界线的标志线。较低的岩石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但在K-T边界之上,恐龙消失了。
K-T边界岩中含有铱,这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球中的平均含量仅为十亿分之一。然而,这个岩层中的铱含量是正常含量的 200 倍。我还能在哪里找到这么多的铱?在太空。
太空中铱的含量是地球的1000倍。人们还在这层白色岩石中发现了撞击石英的证据,只有小行星才会留下这样的痕迹。在地球上许多地方的三次边界岩层中出现了高含量的铱和冲击石英。这种全球性的痕迹只能来自最猛烈的撞击。撞击地点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
6500 万年前的这种影响是如此剧烈,以至于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事件可以与之相比。当时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大约有 6 英里宽。它以超过40倍音速的速度冲向地球表面。它的体积非常大,所以当它撞击地球时,前端已经接触到地表,但尾部仍然在35000英尺的高度,相当于一架喷气式客机的高度。击中地球的是一块山大小的巨石。
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假说远不止上述这些。不过,上述假说在科学界有不少支持者。当然,上面的每一个说法都有不完善之处。例如,“气候变化论”没有阐明气候变化的原因。经调查,部分小型恐龙能够与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竞争,因此“物种斗争论”也存在漏洞。在现代地质学中,“大陆漂移说”本身还是一个假说。 “被子植物中毒学说”和“酸雨学说”也缺乏足够的证据。用小行星撞击地球来解释岩层中铱含量的增加和恐龙的灭绝,存在很多疑问。
恐龙生活在地球历史的中生代,中生代分为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是指距今2.45~2.08亿年前的一段时间;侏罗纪是指距今2.08~1.46亿年前的一段时间;白垩纪是指距今1.46亿年~6500万年前的一段时间。
当时植物以苏铁、银杏、针叶树、蕨类等裸子植物为主体,动物则是形形 *** 的恐龙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中生代又称为“恐龙时代”。
恐龙大约出现在三叠纪的中期,到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非常繁荣,但到白垩纪末期突然从地球上全部消失,它们在地球上大约繁衍了1.6亿年。
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2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
1、中生代,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古生代时的 *** 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
恐龙最早出现的那个年代叫三叠纪(2.05亿年前~1.45亿年前)。三叠纪的天气相当炎热并且干燥,那个时候,爬行动物统治着地球。就在三叠纪的中期,恐龙出现了。 恐龙有很多种,最早出现的恐龙有虚骨龙、畸齿板龙、鱼龙、幻龙等。 到了侏罗纪时代,又出现了许多种恐龙,如禄丰龙、云南龙、禽龙、梁龙、剑龙、异特龙等。在侏纪时代,天气不像三叠纪那样干燥了,雨水多了起来,好多的恐龙都生活在湖沼中。
它们的体型也很大,有四五头大象那样重的体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到白垩纪时期(1.45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一时期地球有了很大的变化,陆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块,形成了海洋和陆地,而且陆地上的火山也时常爆发。这一时期出现了腕龙、三角龙、重爪龙、鸭嘴龙、霸王龙、角龙等等。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就灭绝了。它们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扩展资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更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世至白垩纪。它们大多为肉食性,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头部很发达,为最聪明的一类。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暴龙是著名代表,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参考资料:恐龙-百度百科
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3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
恐龙,是对一些史前爬行动物的统称。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3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在大约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几乎所有种类的恐龙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鸟类与某种恐龙有血缘关系。
恐龙(Dinosauria)这名字最早为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腊词汇deinos(意为“恐怖的”或“极其巨大的”)和sauros(意为“蜥蜴”)组成。恐龙一词为日本翻译,后为中国引用。
恐龙的体型差异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龙只有鸡那么大(鼠龙(Mussaurus),其幼体仅有20公分),但大多数都体型巨大。更大的是蜥脚类恐龙(戈壁卡拉麦里龙(Klamelisaurus gobiensis),体长超过30公尺,高10公尺),为曾经存在过的更大的陆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仅次于鲸。
许多其他种类的爬行生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某些种类同样体型巨大,外形奇异,但它们不是恐龙。见蛇颈龙。
恐龙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灭绝(最早为Walter Alvarez提出)。但这一理论尚有争议。
恐龙时代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阶段
恐龙约距今2.5亿年-2亿年。
二创动漫哪里看maplestar二创在网页或者youku,都...
越战越勇鹅哥带领鹅家班是哪一期1、年1月23日这期。在《...
安徽公务员降薪20%是真的吗是真的。2022公务员降薪20%...
暗区突围4指手机键位复制码1、该四指键位复制码是1550...
下载奥特曼传奇英雄免内购无限金币无限钻石版操作步骤: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