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市长热线12345(成都市市长热线)

2023-04-08 18:05:53 攻略信息 lvseyouxi

日均 *** 拨打量2.2万余次,每位话务员平均要接听上百个 *** ,这是成都12345热线的“热度”。2月17日,10余家省、市媒体的记者走进成都12345接听中心,体验12345话务员工作流程,聆听群众心声。

成都12345接听中心。

记者沉浸式观摩体验

话务员耐心安抚市民情绪

“您好,成都市12345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下午3时,成都12345接听中心像往常一样忙碌又有序,两百余名话务员正在忙碌工作着。别看只是一通通 *** ,但他们要处理的事情却很多:接听市民来电、回复市民咨询诉求、回访市民,话务员们有条不紊地分门别类处理着市民和企业的“急难愁盼”。媒体记者也戴上耳机,跟听市民来电,沉浸式观摩体验。

“我反映的这个问题,打了好几遍 *** 了,还没有解决!” *** 刚接起来,话务员还没来得及问候,市民的质问已经发出了。“您好,很抱歉您的等待,我看到您确实打了多次 *** ,目前您反映的问题,正在由相关部门核实处理中。”话务员不急不恼,耐心地听完了诉求,并做出解释。反复说明多次后,市民表示愿意等候结果反馈。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从接到群众诉求到办理回复,其实要经过两个闭环流程。当话务员接到群众诉求后首先认真记录和核实,待审核人员进行复核后转至市 *** 理政办后台转办中心进行再次审核,再转办至各办理单位。办理人员现场核实、沟通处理,就办理落实情况回复诉求人,并对群众诉求解决情况进行回访。同时,接听中心还会对办理完的诉求件进行抽查回访,并以群众评价的结果对承办单位的办理绩效进行评价。

成都12345接听中心话务员正耐心安抚市民情绪。

2021年成都市 *** 理政社会诉求平台

共受理群众企业来电来信593.7万件

成都12345热线接听中心负责人谢燕轻介绍:“1988年,我们的热线就诞生了,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为满足业务量的日益增长需要,12345接听中心坐席增加至340个,固定接听人员达335人,此外还应急储备了100人。现今,12345热线日均 *** 拨打量2.2万余件。”在去年11月成都市报告发现首例本土病例后的21天里,12345热线成为防疫“总 *** ”,疫情期间,共接听市民来电超40万个,其中高峰时段平均每天达3.3万个,对市民在疫情防控中遇到的“急难愁盼”得到了快速回应和解决。

用心用情“为群众办实事”,成都市整合了各区(市)县和市级部门共106条政务服务热线,努力推动12345“一号通”。同时在2016年,成都市就搭建了集市委书记信箱及市、区(市)县、乡镇(街道)2300余个各级 *** 负责人 *** 信箱、12345热线、服务企业信箱于一体的成都市 *** 理政社会诉求平台,推动企业及群众诉求“一网办、全覆盖”。

成都市 *** 理政办的工作人员王智慧介绍,2021年,成都市 *** 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共受理群众企业来电来信593.7万件,诉求解决率和满意率均高于90%。同时,还建成12345企业和群众诉求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引擎平台和多终端显示的智能化辅助决策平台,2021年共紧急联系办理1.7万件,为及时处置公共安全隐患、化解群体性矛盾纠纷提供了有效支撑。

下一步,成都市将继续深入推进 *** 理政工作,优化 *** 理政社会诉求平台系统功能,提升 *** 理政社会诉求平台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健全 *** 理政工作机制,提高办理工作实效;增强民生诉求大数据分析深度,不断提高辅助决策、服务民生的能力。

成都市市长热线管用么? *** 是多少

肯定管用呀,市长热线号码为12345。

一般拨打12345服务热线以后, *** 会在一个星期之内给予你答复,如果是涉及到比较严重的问题,处理单位暂时无法给出满意结果自之前,那么答复单位是有权申请延期的,延期时间可以长达半个月。

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倘若你自己觉得你的事情比较紧急,而12345又长时间没有给你答复的话,你可以反反复复多次拨打12345,这样一来他们回复你,动作就会要快一些。

12345服务热线一般用于:

1、对行政职能职责、政策规定、办事流程和其他公共服务信息的咨询;

2、对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诉以及意见和建议;

3、对行政职权范围内非紧急类管理、服务方面提出的求助;

4、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危害公共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

5、对 *** 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办事效率、行政效能方面的表扬。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12345

成都市长热线 *** ?

成都市长热线12345

受理范围:

1.对 *** 政策、决策、重大举措及重大事件方面的意见、建议和咨询;

2.对行政执行方面问题的反映;

3.对行政机关、具有或提供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在工作活动中职务行为方面的反映;

4.对重大灾害、事故、治安等公共安全事件的反映;

5.对影响社会基本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方面问题的反映。